08
01月

《石头汤》读后感

发布者:江流

先向然老师道歉,最近工作忙,出差在外,没法按时完成作业,在邮件留言后,老师回复迟早作业没分数。只好在酒店,没有文档,没有资料,看不到书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写一个此读后感,与其说是写读后感,其实我更想写成课后感加读后感的内容。

     先说课后感,14号没能在线听老师课,5号中午我抽空听了,很受启受,没想到老师对阅读的层次相当有研究。我是学文艺学的,对阅读不得不重视,以前读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有四个中心,一是社会文化为中心,二是作品为中心,三是读者为中心,四是读者为中心,这些中心也可以看作是阅读的方法,但每个方法都有偏颇。上课老师也教阅读的四个层次:阅读必须要解作品的四个什么?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三是凭什么写?四是为什么写?老师教的文本细读法和然老师的点、线、面、时间,有相似之处。特别是然老师的时间,我觉得理解得相当深刻,时间的维度与加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姚斯的接受阅读理论关于历史的维度是一致的。

     在对然老师课堂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我想解读一下上两个月读过的琼穆特版绘本《石头汤》。关于这个绘本,在深圳小书房群听妈妈介绍过,后来上当当网,发现是精装本,心生拒绝,就没买了。上两个月,在小书房的一场名为“舌尖上的绘本”读书会上,我偶遇此书,翻看后,想着在小书房遇到的可敬可亲的义工们,想起自己曾独自追问的人生意义,不禁留下眼泪来。当时我的判断是这是一本不仅仅适合小朋友阅读的书,它适合每一个对社会负能量感觉无能为力的大人阅读,常读类似这种绘本,会让我们更懂幸福的真谛,更感觉生命有意义,它是人类延续的正能量。

      判断这个绘本的价值,我想试用然老师的点、线、面、时间阅读方法来分析。点:这是一本看上就人我感动的绘本,作者是美国人,但她深刻洞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亚于〈熊猫功夫〉的编剧和导演,在这绘本,我感觉能找到熊猫的影子。首先是人物的设置,阿福、阿禄、阿寿,名字相当有中国风,而以和尚的身份出现,更显含意不凡。然而,文字里,我们却发现是美国式的理解,阳光、快乐、幸福这些词语,后面描述的一点点小心思,引来分享故事也是美国式的写法,但画面是中国的人物,邻里的冷漠也符合现代中国的现状的想象,再深入一些,石头汤从无到有,也是符合中国老庄和佛学里的有无相生理论的。从与小朋友观看的点看,可一遍遍读给小朋友听,可一个个画面和小朋友分享,在里面,肯定能一次又一次地有新发现,因为画面埋了很多的文化因素。线:这是听小书房妈妈介绍过的好故事,也是当当网读者相当认可的故事。今天上百度,我们发现还有一个士兵版的〈石头汤〉和一个兔子版的〈石头汤〉,士兵版的故事好象才是真正的故事源头,来源于法国,这个版本的绘本同样出自美国人之手。面:上网百度,发现对〈石头汤〉的评论不少,但多是小学生读后感。写得最好的是梅子涵老师的读后感。时间:这是经历过上百年留传下来的故事,经过美国人的改变,和中国文化的转换,家长的认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本值得流传下来的好绘本。

   〈石头汤〉对我的启发:一是以艺术的形式再次明白幸福的含义。二是给生活提供正能量,尽最大的力量帮助有需要的人,施比受更有福。三是把这种正能量传给我的女儿。四是这不仅是一种思想的感染,更是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去感染更多已经冷漠了的心灵,为身边的群体煮一锅石头汤。

《石头汤》大概:山间行走着阿福、阿禄、阿寿三个和尚,,年轻的阿福问阿寿,什么叫幸福?阿寿说,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幸福吧。他们来到一个村庄,这个村庄的人们很勤快,但也很冷漠,很自私,他们相互不关心,生活得一点都不快乐。他们拒绝给三个和尚帮助,三个和尚决定在村中央煮一锅石头汤。他们找柴火、打来井水,开始煮汤,村里有个好奇的小女孩问,你们在做什么啊?他们说,在煮石头汤,阿寿说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铁锅,小女孩回家搬来一个大铁锅,有个秀才也出来了,和尚说,要是能加点盐和胡椒粉就更好喝了,秀才回家取来了有椒粉,就这样,当一个人敞开心胸付出时,下一个村民也会付出更多,大家从家里取来了萝卜、洋葱、青菜、饺子等等,做成一锅美味的汤,围在一起吃喝玩乐,村民们认识到分享让他们更富足。和尚们说“幸福就像煮石头汤那么简单。”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