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6月

[2014阅读分享] (第9期)(从“我是谁”谈开,小小哲学家的问题来源于何处?)

发布者:奕如

  


    大家好,我是来自连云港美阅书房小站的奕如作为一个大人,我很好奇孩子是如何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的,作为一个妈妈,我很好奇孩子为什么会发出类似这样的疑问,什么因素会影响孩子发问,家长该怎么做。这篇短文是结合我对自家孩子的观察、在跌跌撞撞的亲子阅读过程中,经过学习和思考写的小小总结,希望能抛砖引玉。 

 

    我是谁?我从何而来,为何而存在,是人作为一种会思考的生物、特殊的生命体对自己在茫茫人生中的定位。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知道“我是谁”才能知道“我想要什么”、“我该怎么做”。自知才能自立、自信、自强。

    “我是谁?”这个问题假若由成人来回答,他会怎么回答呢?“我”是一个名字吗?“我”是一种职业吗?“我”是一种社会地位吗?“我”是一种身份吗?成人更多地纠结于自己作为社会人的价值。

    “我是谁?”这个问题假若由孩子来回答,他会怎么回答呢?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是怎样思考人生的吗?大概是从天花板和脚趾头开始的吧。婴幼儿其实一直都很困惑“我”是怎样的存在,不断地反复认识身体,认识情绪,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啃啃脚趾头,啊,咸的,软软的,为什么呢?妈妈不在家陪我,黑黑的,好可怕,为什么呢?我的家里有爸爸和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各种亲戚,为什么呢?孩子们喜欢用问题解答问题。“我”是爸爸妈妈的玩具娃娃吗?“我”是穿着衣服的动物吗?“我”是一个梦,是假的吗?他们会好奇“妈妈,你爱我吗?”“爸爸为什么喜欢我?”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通过游戏、模仿、思考,他们不断地重构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发现自我的喜悦,慢慢坚定地信任自己。在他们看来每一天都是全新的,用他们敏锐的感知力帮助他们完成“我是谁”这一沉重、复杂、不断变化的人生课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充分调动自己的感觉系统,把整个世界投射进内心。

 

    举个我观察到的小小的例子,吃晚饭时,三宝的小碗太靠近桌边,大人怕碗被打碎,在她不注意的时候把碗往桌子里推了推。让我惊讶的是三宝在发现碗的位置稍有变化后,她明显的疑惑表情。那一刻,年幼的她竟然怀疑起自己来,碗怎么会自己动呢?

 

孩子就是这么敏锐。靠着这敏锐的感知力,他从你细微到不自知的情绪变化中发现你对他的态度。他往往能读懂你没有说出口的不耐烦,也能读懂你唠唠叨叨背后的关爱。靠着这敏锐的感知力,似乎从孩子的身上发散出无数根看不见的信号线,紧紧地连接着孩子和宇宙中的每一样事物,让孩子深深地体会着自我的存在。每一根信号线的颤动,都牵动着孩子的心,让他不断地思考,提问世界。

 


 

    有了深刻的感知和体验,孩子才会有动力自发地完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这一贯穿孩子一生的大命题。然而,身处现在这个危险处处暗藏、污染随处可见的世界,内心缺乏安全感的焦虑的父母们,企图通过安排孩子的一生,控制孩子的发展,换取自己的一点安心。“妈妈,我想玩沙子。”“不行,太脏了。沙子里的各种脏东西会危害你的健康。”“妈妈,我不想去学钢琴。”“不行,学钢琴有益于你的智力发育。”“妈妈,我不冷,也不饿。”“不行,穿上衣服,去吃饭。”

 

    孩子真的不<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