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08月

第四课3岁的阅读全班课堂讨论---小芽儿组的发言总结

发布者:家有小帅

第四课3岁的阅读在大群全班一起课堂讨论中我们小芽儿组的发言总结:

发言参与人员:葛秀、黄圆、张穗雄、周育华和陶吉明

 
1、三岁孩子对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和孩子阅读时的聊书成为了很好的交流方式。聊什么,怎么聊?
 
在给孩子的阅读中,孩子提出啥就聊啥。觉得聊书其实也是跟孩子增进亲子关系的方式之一,无论是语音聊还是用游戏聊,还是其他,只要孩子可以接受的,都是可以的。所以我们聊书,反而是在生活中遇到那样的场景,才会联系书中的内容聊。如果孩子愿意聊、想聊,那当然一定要陪孩子聊。 而且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2、个性差异方面: 孩子为什么不爱打招呼?应该有多重原因。请大家帮忙一起分析下。
 
孩子打不打招呼,他有这个自由,一个不认识的人,他为什么要打招呼,你为什么要求他要打招呼,那个人是你的朋友,可孩子却不认为是他的朋友。 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让孩子打招呼,你自己热情打招呼就可以。家长以身作则,然后慢慢让孩子成长,慢慢来。
有的组员认为孩子打招呼,随着年龄的不同而不同表现。大人没必要纠结,有时候家长自己可以代替孩子说一声。在意孩子不打招呼的大人们要好好反思一下心里在想什么,在乎什么,情绪是什么。

 
3、情绪管理方面:育儿书看了不少,理念看书的时候“心有戚戚焉”,可是临到用时,往往沿袭的还是老方法。什么原因?应该怎么做?
 
父母自身的成长尤其重要,其次,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比如说你有情绪了,但如果对面是你的朋友,你就会忍住,但如果是孩子,你就会控制不住 那么就是说你并没有把孩子当你朋友一样的对待。情绪管理需要我们个人的修为,修养。越亲近的人,反而成了我们的情绪垃圾。 在外人、朋友那,是一种遮掩,家人之间是毫无掩饰的,如果妈妈最近脾气大了些,要注意早睡。假如孩子是实在很生气,就让他气一下,等一下再处理,讲道理,一定是事后,等孩子情绪完全平复后。
 
 
4、在亲子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孩子看上去并没有在听。可是后来问孩子这本书的内容时,她又知道一点。那么像这样的孩子,是否还是继续原来的阅读方式呢,还是有更好的改进方法?会不会让孩子在成长中养成三心二意的习惯?
 
说养成习惯,恐怕有些过余担心。 有时甚至不是习惯,是天性的差别。 我们自己开会、上课、听别人讲东西的时候也有开小差的时候。孩子喜欢做的,就一定会专注力好,除非人为干扰。其实我们的孩子对于我们平时说的话,还是很用心记住的,包括阅读。我们有组员赞同橘红色的观点:需要观察孩子,这个行为是不是常态,要是常态,需要调整一下,不是常态的没问题。还有组员认为是白天的运动量不够的原因。
 
 
5、当孩子很生气或有情绪时,该怎么办?
 
家长教孩子如何处理情绪很重要,孩子大了,接触伙伴比看绘本更直接。 这个处理有几步:第一步认同:首先,你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了。其次问为什么生气。需要我们做什么?最后问他自己,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主要在于父母的引导,而阅读只是一种辅助,有组员认为上了课,更加发觉阅读不是学行为规范了,最重要的是亲子关系,家长做好了,孩子就做好了。 
教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孩子伤心时,抱住她,有组员的孩子现在会说:“妈妈,让我哭完了再说吧”。有组员说自家的孩子伤心的时候抱还行,生气的时候孩子是不让抱的。
 
根据夷齐提出的问题:接纳孩子的情绪,但不接受孩子的行为。这个观点该怎么理解呢?是不是矛盾?
我们组延伸出来的讨论:觉得不矛盾。孩子的行为比较暴力怎么接受?
有组员举例说:她家孩子的同学,有2、3个是用暴力表达这样的情绪的,她家孩子看到了,开始没有表现,只是后来当他有情绪时,会尝试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
 
助教-海燕认为,要先有规则,就是不能用暴力宣泄情绪,其他什么方法—在安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的方法都可以。
 
我们组提出了这样的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为什么要用暴力呢?暴力的宣泄方式怎么来的,值得思考。
现在的电视什么的,暴力充斥着,无处不在。出现某种现象(情况),我们可以不急着找策略,想想背后的原因,可能更好。所以,老师说要家长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习。
情感模式由此启动——从父母那学来的的,有组员举例说她有个朋友老提到自己孩子喜欢抢别人东西。后来,她自己反思,是因为家人,包括老人,从来或少征询孩子的意见,孩子手里有什么直接拿来。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