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10月

生活沃土,自然为本

发布者:蜜甜月儿

生活沃土,自然为本

                 ——读《童书非童书》有感

《童书非童书》是黄乃毓博士、李坤珊和王碧华合著的一本书,作为一名博士及两名硕士,全书并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相反,倒是象邻家的一位孩子妈妈,娓娓道来,耐心而又智慧地讲解亲子阅读。

三位作者都有大量实践经验,在扎实理论的基础上,把亲子阅读放在生活场景中实战讲解,都是家长们在亲子阅读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困惑。

故,此书实用性很强,既可以是亲子阅读初入门的家长指南,也适用于对亲子阅读有一定了解但还有困惑的家长。

生活沃土

任何一种理论都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到生活中。亲子阅读亦不例外。

真正的大师都是深扎在生活的沃土中,汲取生活的养分,而后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全书十二篇,第一篇《童书·孩子·家》,最后一篇《家里家外》,可以看出,此书全部围绕着童书、孩子与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你感到阅读就在生活中,是那样自然,在饮食起居中,在玩耍说笑间。

第一章中“应该什么时候开始让孩子学习看书?”,作者解答的最后一段:“往往在大人还没有注意到时就悄悄发展了,父母抱着她,为了哄她睡而哼些不成调的催眠曲,父母跟别人讲话的嘴型、表情、姿态、动作,甚至内容,都在他读的范围内。”看到了么,是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种下阅读的种子。阅读与生活密不可分。

思考也离不开生活。第五篇《思考空间》中,作者说到:“孩子想的和大人不太一样是正常的,他们的生活经验较少……好父母、好老师知道孩子们的经验少,会尽力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孩子探索,比如说:旅行、户外观察、室内养殖种植、更换建构玩具……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必须学会思想,而思想不能直接教给孩子,孩子只能从自己的探索中增强这个能力!”这段话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也带给我小小的震撼。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思考对于孩子的重要性,难能可贵。但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考力,却鲜有悟出者。以前我一直以为多读书、多思考就可以让思想开花,现在看来,这些还仅仅不够。更深更多的思想,还是应该在生活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隐隐于市”,这是古人早就悟出来的,虽然以前早就熟知这两句话,但真正感悟其深义及与自身联系起来,却是在读《童书非童书》这本书之后。

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到:所有的一切,无论是亲子阅读、思想,还是教育,最终都要回归到生活这片沃土,它养育了我们,也丰富完善着我们。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自然为本

在这本书,我还看到了作者对于亲子阅读的“自然”之道。这种自然蕴含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没有突兀与做作,亲子阅读如呼吸一样,自然地融合在生活之中。

在第九篇《说故事》中,“不论是念书给孩子听,或是说故事给孩子听,都是要和孩子共享一段亲密、欢乐的时光,所以父母做起来,不必太拘泥形式,依当时的状况和心情取舍即可”。

非常欣赏这句话,也及时给困惑的我指明方向。“童书鉴赏”课后作业《写一篇童书鉴赏的读书笔记》,我读松居直的《我的图画书论》后,一直想给女儿说故事,但一直囿于脚本选择而不敢造次、小心翼翼与不敢前行,生怕自己弄得不合时宜。当我读到这句话,我心一下子释然。看来,是我自己把“说故事”这件事看得太庄重,赋予它太多的使命,现在看来,大可不必。亲子阅读,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共读之乐。

作者谈到“不必拘泥形式”,也让我想起读书会。记得有义工困惑过如何走出读书会“热身、讲故事、手工”的套路,我想,不妨以《童书非童书》作者所说“不必太拘泥形式”这句话来打开自己的思路,把读书会的外延放大放宽,生活化一些、自然一些,就象苏州古典园林一样,万物万景融为一体,没有任何突兀与做作,给人以和谐之美。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更多的修炼还是在生活中,提升自已。

最近在读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想以其一句话作为本文结尾:“宇宙的本性喜欢改变那存在的事物并创造新的类似事物。因为一切现存的东西在某种意义都是那将要存在的东西的种子”,世界万物都在创造中,现我们所做的一切亦是未来的种子,让我们深扎生活沃土,自然为本,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与生活之美。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