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06月

《好绘本如何好》之阅读心得(下)

发布者:囡囡妈

第29章《趣味是饵》
传递意义给孩子,方法要活泼有趣;多元角度看世界;轻松幽默的面对严肃主题(BABETTE COLE的书)。

第30章《翻页的技巧》
例书《顽皮公主不出嫁》

第31章《大人出现,幻想结束》
“儿童是在幻想和现实之间进进出出。”
“大人的问题是进入幻想世界以后出不来。”
“绘本有一种叙述故事的结构原型,就是‘大人出现的时候,就是幻想世界的结束;大人消失的时候,就是幻想世界的开始。”

此三章,介绍了BABETTE COLE和她的一本书。个人以为不出嫁这本书胜在构思。利用翻页做文章,很象相声的抖包袱,特别适合幽默感强的图画书。
一说传递意义,感觉特严肃,赫赫,,BABETTE COLE的书也有很无厘头的,比如囡读过的DR。DOG之类的。。不出嫁这本书有点GIRL POWER,好象更适合女孩子读。。。幽默感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作品是作者本身的一种映射。
儿童之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在幻想和现实中进进出出,那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并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等分清了,也就长大了。。这也是所谓的“结构原型”的心理基础吧。。大人在幻想的问题上不是出不来,而是被现实所局限所束缚,和孩子的幻想根本不是一种类型。。孩子做不了大人,大人也别勉强自己去做孩子,明明两种人,应该学会让各自泰然处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大人看不懂孩子的画,没关系,蹲下来虚心求教一下,就懂了;理解不了孩子的想象,也没关系,蹲下来问一问,有时候很简单的一声“哦”就是孩子最渴望的认同。孩子也一样,要学着理解大人(理解和尊重个人以为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妈妈爸爸也都是凡人,不是圣人,更不是超人,想让大人明白自己,就要学着好好表达自己,不是哭闹,更不是闷在心里。。。(哦,好象写偏题了,刹车!)
这个所谓的“原型”可不可以也算一种偏见呢?赫赫,如果说是象征手法,更好理解吧——成长是现实的。


第32章《幻想和现实之间》
例书《大猩猩》
“用色没有固定的规则,不是暖色就一定会有热情,寒色就一定冷酷。还可运用交叉对比,使颜色突破本身的限制,产生更多的可能和感觉。”
“幻想与现实融合,用一个巧妙的伏笔,创造一个温馨的结束。”

Anthony Browne的绘本特点一是幽默感丰富,二是细节很多。读他的书真是很有乐趣的事情。我特别欣赏结局爸爸裤兜里的香蕉这个细节,我觉得它非常具有象征意义。。早餐那页的色调和格局,让人充分感觉爸爸作为成人的理性部分,可以想到爸爸的性格特点,他喜欢一丝不苟,他有些严肃寡言。但他绝对绝对是非常爱自己的女儿的,很多成人都不太会直白地表达自己的爱,尤其是父亲对女儿(这本书又更深一步,是单亲父亲与女儿的关系),这本书读到最后是非常感动和温暖的。
书里象对《蒙娜丽莎》等名画的改头换面,让人忍俊不止的时候,特别体会作者的细节处理的幽默。作者有本“WILLY’S PICTURES”的书,专门就是用另类方式介绍名画的,里面也都是利用大猩猩来改头换面。。好象BROWNE特别喜欢画猩猩啊,也确实,这是最象人的一种动物啊。。

第33章《暗号》
例书《谁来我家》
一种特定的绘画语言。“每一个物件都不只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背后有更深层的东西,等待发掘。。在这种绘画语言中,我们会找到很多‘暗号’,就象一个个有特殊意义的字母,藏在字里行间。”
“这种超现实的绘画语言,会出现双关语。运用透视、形状、色彩,来制造二度空间和三度空间的混淆,产生外观与实体的错乱。”
“不必对每一个暗号或双关语都要找到象征性的解释,也许有时候只是为了好玩。”

这些暗号,体现着作者的细节突破能力,也是作者幽默感的表现,阅读时,寻找和发现这些细节,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它可以让孩子哈哈大笑,也让他们对每一页都看了又看,生怕错过什么。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细节越丰富,阅读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对于孩子的反应,我觉得会出现个体差异性。我同意一个观点,幽默感是天生的,具有天生幽默感的孩子,是会特别享受这些细节带来的乐趣;而对于幽默感差的孩子,那就会对暗号表现出不理解的状态。。
很同意最后一句话,不要什么画面都要去寻找意义和解释,单纯一点的好玩态度,是轻松的,也是符合儿童心理的。。。不过,父母和孩子不断在阅读过程中充实自己,可以慢慢越来越多地掌握细节背后可能出现的暗号,这也是一种非常乐趣的事情。对了解作品是有帮助的。


第34章《道具》
例书《小熊奇兵》
含蓄的幽默。甜中有苦,令人回味再三。
没有生命的道具,如何使故事充满生命。
“道具的功能,就象一种无言的旁白。一件适合的道具和人物连在一起,是塑造人物生命最有力量的方法。”“要靠道具把人物情感细微的部分,细腻深刻的表露出来,才会产生意味深长的效果。”
第35章《韵律》
“好的故事,不会只给我们单向的价值观。”
要考虑镜头与镜头衔接时的韵律。透过韵律,创作者可以引发读者的情绪。“韵律安排得当,就算只用很平凡的镜头,也能把整本书的影像效果拉升到不可言喻的效果。”
“韵律如何发生?哪里是要害?就在‘衔接’的部分。”
每个镜头、大小、运镜都处理得层次分明,整个过程转换处理得平稳恬静。

 

这两章的分析,我都感觉不够到位。用《小熊奇兵》这本书来分析道具挺牵强的。这个蜡笔,让人一下子就可以想到阿罗手上的神奇的紫色蜡笔。。小熊这本书,我觉得用来分析暗号更有意思。这书看似平静,其实里面风云暗涌,高潮叠起的,每一页里通过画面传递的暗号都特别有意思,值得回味。

 

第36章《主题单纯》
大多数成功的绘本,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主题单纯”。故事有一个“红心”。
绘本和电影很象,有长度的限制。
绘本的载重量比电影更小,一本32页的绘本,大概有14场戏上下。
例书:《小象欧利找弟弟》
有了集中的主题,才能形成主干,所有趣味的片段才能串连起来。
“单纯”和“丰富”没有矛盾,必须共存。好象一棵树,单纯指的是树干,丰富是树干生出的茂密枝叶。

其实就象是小时候老师教写作文一样,文章的红心就是中心思想。主题不单纯就容易跑题,结构散,给读者的印象就是不知所云。其实再庞大的小说,也一样需要中心思想,只不过,作为绘本来说,中心思想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可能就是生活中的某一点小事。“单纯”不是“单调”。中心思想是骨,丰富的细节就是肉,骨肉连合得好,差一分瘦,多一分肥,那就是经典好作品啦。
作为单纯的绘本,有时候画面也可以很简洁,射向“红心”的文字,是画面的引导,好象《月亮,晚安》之类的,回想起来,画面也同样是单纯的,于是更觉清澈。

第37章《角色》
例书:《阿伦王子历险记》
创作者要能从众多的材料,找出能清晰表达图像的东西,加以组合运用,让图像能生动地说故事。故事的主要表演者,就是角色。
绘本中,经常用动物拟人化来当角色。因为动物的特征明显,外形差异大,对读者尤其是小朋友,很容易直接感受角色的性格,而且不会分不清楚。

个人以为作者对这本书的角色的认知有偏差。这本书,虽然从中心思想上来看,是讲友谊的,但其中,还包括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就是自我认知。我个人以为书的开篇,没有任何一个部分表明Valentino(那只小青蛙)有个富爸爸,我个人觉得,读者读到信息应该是这是个有点娇生惯养的孩子,他还没有形成比较正确的自我认知,说白了就是父母比较宠,孩子啥都不太懂。。这本书,从某个角度,反映着真实生活中孩子遇到的自我认知的矛盾,一方面,孩子是家里的宠宝贝,另一方面,孩子毕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在同龄人中的角色地位,他一样需要时间和磨合,去慢慢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比较好地找到自我位置。。这本书,告诉孩子,不要生活在不切实际的梦想中,以为家门外的世界一样会宠着你,捧着你,围着你转,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友谊是建立在平等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这本书,小青蛙的自我认知过程是和友谊建立的过程同时完成的。我以为全书的TURNING POINT(转折点)就是小青蛙认识到自己不是什么王子,当他离开城堡,友谊正在等待着他,送他回家,快乐美好。。当然,我们从画面也不难看到,还是有很多人,可能长到很大岁数,还完成不了这个自我的认识,还在做着王子的梦呢。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孩子的自我认知对建立孩子的自信,让他们和谐和他人相处,顺利进入社会,等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这点,很多国外绘本都有涉及。


第38章《微积分》
好的绘本不只要捕捉真实的影像,更要让图像能有深层的意义,使读者的眼睛能随图像渗透到故事的核心,从“肉眼”感动到他的“心眼”。方法就是“全貌”配合“细节”。
例: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像数学的微积分,先把故事的整体分解成不同的组,再把不同的组分解成细节分子。做完“微分”后,再把这些分子积累结合,<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