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自己在群里吆喝着结对子,祖源妈回应着说来做绿叶。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说跟着我走,蹭我的,没关系。。。。。
书是我先选的,我没做任何准备随心所欲按平常跟扬读故事的节奏和方式录完了音。发给祖源妈等他的录音。
等听完祖源妈发过来的录音才知什么是真的绿叶。祖源妈就是那片“低调做人,高调读故事的”的绿叶,我和扬同学被这片绿叶吸引着听了两遍《大卫,不可以》,感受这片绿叶的朴素典雅,低调宁静之美......
祖源妈真真下正完全以一个四岁小男孩的视角讲述着这个故事,慢慢地跟你娓娓道来,里面有小男孩的所思,所想,和他决定要做的事儿,于是,他就这样做了,他只是一个精力汪盛,时刻都在探索认知的调皮的小男孩,十四个画面,没有任何一个是要故意惹妈妈生气。而妈妈的简单强硬的不可以,让大卫伤心难过,感到不被理解。还好,有最后的“大卫乖,我爱你”让所有的委屈全部散去.....
这一切,都在祖源妈的故事录音中豁然开朗。
再看我的录音,回过头来再听,虽然和扬互动尚可,感觉自己完全把这本书当作了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
1.想让他明白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做了会有什么后果
2.打着互动的旗号,来达到网络上经常所说的亲子阅读会潜移默化让孩子明白一些人生道理。
直到最后,那个页面,大卫被罚坐反思,我问扬怎么办?
扬的回答:那就打他的爸爸妈妈,那就杀了他的爸爸妈妈。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定格。
同一本书,两种不同的潜意识的阅读动机,两种不同的演译方式,带来两种不同的结果,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下次再读我也许会这样:
“你看,这个高脚凳上面放了一个鱼缸,大卫要干吗呀?”
“他去拿鱼缸,想跟小鱼玩。”
“他够得着吗?”
“够不着,水都泼出来了。”
“对呀,要是你也够不着一个东西,你怎么办呀?”
也许会回答“我会搬个凳子!”“我会请爸爸妈妈帮忙!”等等
“好!那我们跟大卫一样演一遍看看?”
.........
当我尝试把“大卫,不可以”变成“大卫,你可以拿鱼缸拿下来,你可以在保护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怎样怎样”的时候,一切也许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