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主题: 父母沙龙第一期——教养可以这么浪漫

父母沙龙第一期——教养可以这么浪漫
活动日期: 2009-7-14 - 2013-11-20
活动类型: 线上
登录后可加入活动

父母沙龙第一期,选择台湾李伟文的作品,教养可以这么浪漫,从这本书中我体会教养孩子的三部曲:亲近阅读,亲近自然,亲近社会。

大家关于这本书可以谈什么呢?
可以是精彩段落共享,也就是书摘,最好注明章节,页码;
可以是对这本书的体会与思考,深挖下去,发散开来,都行,赞成也好,反对也好,只要基于此书,有理有据;
可以是家长如何将这本书融入生活,转化成实践,或者未来的计划;
......

见面聊书会
时间:2009.8.22
地点:绿山墙家
参加者:绿山墙,丢丢妈,马yoyo妈,橙子的懒妈

简要:
1.陪伴孩子,而不是干涉孩子。注重陪伴的质量,与孩子多交流。

2.不要反复提醒孩子不要做什么,而是明确告诉他要做什么。
不能做的事情,只是说,效果不大,不如适度的让孩子体验,在犯错中长大。

3.教养孩子,不一定需要高消费,善用身边的资源。学校的社团活动、兴趣班、各种竞赛,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式,以学校的资源让孩子开阔视野,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会承担输赢。

4.羡慕台湾的阅读环境,武汉不比台湾,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提供充分的阅读环境。

5.看电影部分,重点不在投影这种形式,而是由家长主动地有选择性的提供内容给孩子,内容可控,而且家长陪同孩子一起看,亲子间有交流。

6.体验自然谈起,到体验博物馆等,都是提供孩子一种环境来充分体验,让孩子有兴趣去探索,去感受自然的美人文的美,学习知识点不是重点。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解,也可以一起去发现观察,即使家长不懂,也可以享受这种方式。

7.书中对爬树单独有一节,窗边的小豆豆也有爬树,树顶不仅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从高处看世界对孩子是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也可能是一种舒压方式。狭小憋屈的空间,宽广的大海高耸的山峰,都能影响人的性格与某些观念。

8.关于学习乐器,技能其次,首要是感受音乐的美,除非孩子有特别的天赋与兴趣,不提倡太早开始具体乐器、乐理知识的学习。

9.参观工厂,体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龄前的孩子一样可以加入。

10.与幼儿园学校老师之间的沟通,以积极的心态充分交流,绝大多数人至少是愿意做好本职工作的,即使想法不同,可以多次交流,求同存异,将明确的期望表达出来。

最后还谈到一个问题,当自己的教育方式,与周围的环境冲突时,当孩子面临这样的压力时,作为家长该如何应对?因为晚上赶时间,没来得及细谈,这里补充:
其一:作为家长必须有自己的想法,教育的目标,但也要以某种方式适应这个社会。
其二:不要盲从老师。对于孩子,老师有权威,家长也要有权威。
活动图书
没有图书!
12评论
  • 13楼 绿山墙 2013-11-20
    李伟文的两篇文章
    http://www.desert.org.cn/bbs/archive/index.php/t-224.html

    摘录其中一篇:

    生命中的贵人

    在中国传统各种算命中,不约而同,都会推断你一生中是否会有许多“贵人”出现。人生在世, 有多少因缘聚合,有的是擦肩而过、有的是纠缠绵延,我想,大家都希望不断碰到的都是扶助自己的贵人。

    年纪愈长,愈来愈相信机缘,大概有愈多在生命里验证的例子让我愈来愈不敢轻忽这生命中冥冥 的安排。或许如“圣境预言书”这本书所说的,只要与你相遇的人,一定会带来某些讯息给你, 若你感觉不到,可能是你不够用心,你太将自己隐藏保护起来。

    或许我们不必像陈之藩说的“人生在世,该感谢的人太多了,就谢天吧!”但是,每天晚上平安 回到家里,我都是深深感谢着的,单单以开车奔驰在路上而言,我们是该感谢多少人规规矩矩开 车,感谢多少辆车没出状况,大家才能平平安安的回家。生活中,我们多么依赖无数别人的善意 才能过得平安顺遂。只要想到这点,我知道我们不断的付出,正因我们承受过了太多人的好意 了。

    当我们不断的寻求自己生命中的贵人时〔白马王子、慷慨的老板、死忠的部属......〕,希望能 想到这句话:“福常是回头看到的,只是看到的那一刻,它也走了”。其实这些年来我有一个深 深的体会,世间纵然或许有不劳而获的事情(贵人从天而降),但是很少有劳而不获的事,只要付出,一定有收获,这收获不一定是物质金钱上的、也不一定是立即出现眼前的,但是我相信在 长远人生(宇宙)的巨大天平上一定会有对称的回应的。

    因此,若是拿着小小天平计较每一个得失,寻找益大于弊的贵人,我想,这样的活着会很累。不 如不去计较付出的回报,只要增加了整个社会善意的循环,这些善意终究会回到我们自身的。

    我是这么相信的!所以我不断地付出好意,也不断地接受别人的好意。我觉得我生命不断出现许 多贵人,在适当时刻给我一些感动、给我一些提醒、在困顿时拉我一把;我也希望自己是别人心 目中的贵人,可以温暖别人的心。

    ――当你遇见美好的事物时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分享给你四周的人,这样,美好的事物才能在这个世界上自由自在的传播开来。(摘自少年小树之歌,我想这也是我们小书房的志愿者们所抱持的想法,将我们感受到的快乐、美好,传递给更多的家庭。)
  • 12楼 绿山墙 2013-11-20

    李伟文
    1961年10月7日出生,台湾省台北市人。中山医学院牙医系毕业。

    李伟文-历任职务    
    历任童子军服务员木章持有人,民生健士会成员,汤城牙医诊所医师,“外交部”NGO委员会咨询委员,荒野保护协会秘书长、理事长。2003年任“行政院”永续发展委员会、永续教育组共同召集人,“环保署”空气污染防制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

     

    荒野保护协会的推手:
    http://www.nccjr.org/gysg/2006/0424/article_166.html

    摘录部分:

    民生健士会
    在成立荒野保护协会之前,李伟文早已小有名气。因为,这个给自己挂了「一生玩不够」的招牌的牙医生,于民国79年元月所成立的民生健士会,在社会各界引起不小的回响。一开始只有自己和太太的亲戚朋友约11人左右的成员,大家交换彼此的生活或旅游心得,是个简单而富知性的家庭聚会。然后,经过一传十、十传百之后,不仅吸引了二、三百个家庭参与聚会,还有聚会刊物,成了台北颇负盛名的「家庭聚会」组织。当时,每个月一次室内聚会,每个月二次左右的户外活动,长达十年从来没间断过。

    因朋友的欢乐而开怀,因阅读的收获而自信满满
    喜欢朋友,对李伟文而言,是一门与个性相关的处世哲学。书,是李伟文源源不绝的活水源头。李伟文深信,一个人有了这么一个活水源头,无论是听音乐、跑步、自然观察等等,心就会有依托。这个依托是靠自己而不需要靠任何人完成的,就会形成个人能量的来源,使得孤独不再是可怕的梦魇。如此能放又能收的生活态度,就是李伟文独到的处世方式。他说,「当我出来参与活动的时候,我会很享受这个过程,当我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很享受。」

    与徐仁修的相遇,走进荒野保护的领域
    我认为,从事荒野保护协会的工作,是我能展现最大慈悲与善意的道场。从事自然生态保护,其实是最深层的人道主义者,因为我们保护的不只是这一时这一地的某个特定人,而是往后看不到想象不到的后代子孙。而且,在从事整个运动的推展过程,不断地唤醒人心,让别人有机会从事善行,我认为这也是大慈悲的表现。

     

    一个牙医师的荒野大梦 ——“台湾荒野保护协会”:
    http://www.nccjr.org/gysg/2006/0427/article_167.html

    摘录部分:

    快乐构成的三大因素,有所作为,有所爱恋,有所期待。

    爱读书也大量读书的李伟文,其实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者」,因为如此,他先天下之忧地兴起保护荒野的念头,担心大自然被提早破坏殆尽,担心后代子孙被祖先透支的环境所伤,于是透过一种坚定而温和的声音来唤起人们的注意,坚定是保护荒野的态度,温和是与异族沟通的能量,唯有如此,才能在悲观里看见积极的作为。

    荒野保护协会仅管立订严肃的宗旨,会员和义工在协会组织底下的言行,却以舒适,自在,自发为第一原则,李伟文说,荒野保护协会的精神就是顺应自然而生,会员和义工所从事的每一件事,都不会被勉强或指派,每一个分子都可以依据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去发展,去关心,去付出,前题是自己必须是快乐而满足的心情。

  • 11楼 绿山墙 2013-11-20

    七弦的发言:

    这本《教养可以这么浪漫》我还没看过,几次听七七提及,想着是不是也可以过来参与一下讨论。说句心里话,我虽然爱看书,但育儿书,真正看过的可以说不超过三本,记忆最深的就是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对那本最深印象的就是对体育的热爱以及对数学的全面改观的影响。也许有人会问,我的育儿理念从何而来,也许下面的话,可以给出答案。

    看到七七说到和书中的共鸣,尤其提到那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太有感触了,想到自己在2007年写过几篇日记。我还写过一篇“玩得好,才能学得好。现在摘录旧日记关于“输赢起跑线和终点的一点思考“的一部分在这里:

    看到些什么“赢在起点输在终点”,还有什么“如何赢在终点”等等,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无非就是说,如果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线,那宁可选赢在终点,我看来看去,觉得写这些的人们流露出来下意识的倾向是:最好既能赢在起跑线,也能赢在终点线。否则,一定要选择如何赢在终点线。

    而我看,不管是先前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还是现在的“不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线”,都是盅惑家长的广告口号罢了。总之,我都不喜欢,也都不认同。

    记得高三的时候,读林语堂的《人生的盛宴》,我当时就被书名给震住了,翻开书,目录又把我给再次震住了。为什么说震住了呢?想想高三,那是什么时候?是一个孩子长那么大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和里程碑:高考。那时经历的生活训导,不管来自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是人生是一场比赛,要赢得这读书时期最重要的一次比赛,其激烈和竞争的残酷,至今还记忆尤新呢。

    而林语堂在说什么?他在告诉我:人生是一场盛宴。目录的第一章是“醒觉·对人生的态度”,第三章是“谁最会享受人生”,第四章“酷爱人生”,第五章“家庭的享爱”,第七章“大自然的享受”,第八章“文化的享受”,第九章“做文与做人”,第十章“收场语·人生的归宿”。而且林语堂不只说人生是一场盛宴,而且还特别强调“人生的盛宴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我们的胃口怎样。问题是胃口而不是盛宴。”---真是一语道破天机,不是盛宴如何,而是胃口如何,就是到今天,我仍然会想,为什么同样的生活,不同的人对此反应和态度是那么的不同,这是为什么?即是胃口问题。

    我们童年少年生活的年代,什么时候父母或是老师在引导和与孩子谈论如何享受人生?那个年代,充斥了太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类的思想主流,即便是现在,这也是主流吧。而谁来教会我们这些孩子,人生的另一番风景?另一番天地?以及人生真正的本原本质呢?似乎没有或者太少太少,以至于太多人都忽略了。

    我有时稍感幸运一些,就是我的家庭还算是开明的,父母和家里其他的长辈也会和孩子们谈一谈人生谈一谈社会谈一谈读书比如哲学比如文学等等,纵容孩子在自己的天地游弋,并提供了那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的心灵。所以说,初读林语堂《人生的盛宴》的我,不亚于一个初生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且对这个世界探索的好奇和惊喜了。

    这个输赢起点终点的话题,怎么说呢?我和好朋友讨论过:“所谓福气,当然就来自‘按照自然的节奏’来生长发育、来生活起居。该上学的时候上学,该结婚生孩子的时候结婚生孩子,该退休抱孙子的时候就退休抱孙子。而没福气的孩子,总是被过早地精心催肥、催熟,像美国的进口苹果,样子很光鲜,但就是味道不好吃。”---对此,我深有感触,太多抱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或是不要输在终点的家长,可不就是违背了生长的自然规律和节奏吗?

    这让我想起女儿的象棋老师,老师每每看到有家长在一旁着急地催促孩子快点下或是慢点下的时候,老师总是委婉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家长:“不要这样催促,不是棋下得快就好,也不是下得慢就好,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是把握好时间的节奏,该快的时候快,该花时间多想一想需要慢的时候就要慢,这个节奏最重要。”我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象棋老师这样说时,大为叹服,心里暗暗钦佩老师的智慧。
        
    哎,说什么人生是比赛啊,人类自我标榜是更高级的动物,难道不应该更具有智慧,跳出日常羁绊,从历史长河和宇宙大时空下鸟瞰,在更高远更辽阔的境界里修为吗?即便说什么比赛,也不过如划拳行酒令之类给人生的盛宴上添些花絮加些热闹做点缀罢了。

     

    七七的回复:

    七弦,说得太好了!为有你这样心有灵犀的好朋友而自豪,也为珠儿有你这样的好妈妈而欣慰!

     

    武汉思思的回复:

    想起近日在读的《夏山学校》其中有说“我提到过父母希望孩子们做到自己达不到的标准,但是同时他们也不愿意孩子得到的比他们更多。没有活过的父母不会让孩子活得痛快,这种家长对将来永远有莫大的恐惧,以为只有严格训练才能拯救他的子女,因为他对自己没有信心、、、、、”
    那些能相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难道不是对孩子缺少信心,对孩子未来有莫大的恐惧。那些把孩子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岂不是“不会让孩子活得痛快?”

     

    绿山墙的回复:

    林语堂,胡适,过去的那个时代总被归入反动文人这类,而如今回头来看,从他们身上却更多的看到中国文人温润的品质。“按照自然的节奏”,非常同意七弦的这句话。人生本就是一个过程,光着身子来,光着身子走,谈什么起跑,谈什么终点,还不如好好的享受这个过程。

  • 10楼 绿山墙 2013-11-20

    武汉思思的发言:

    说到亲近自然,我想起周六思思和同学一起在院子里玩,两人找了好多虫卵,特别是思思那同学,对昆虫特别的爱好,梦想是把昆虫带回家养着,而且也特有自己的观察心得,比如下雨后就很容易找到虫卵。

    想想前些时候武汉站,非得要请个专家来带着孩子观察昆虫,否则就是瞎观察。

    联想两件事情,我想我们这些所谓的父母,脑筋里还有很多根深蒂固的“灌输”的观念,对孩子也缺少信任。

    我相信若给孩子们自由,他自会去亲近自然,而这亲近自然,是否要有一定的目的,我认为是要因人而异了,比如思思她对昆虫不是特别痴迷,玩一玩就很好了。而思思那个同学,我认为若有人能给与合适的引导,指不定会成为一个昆虫学家,可惜,现实是这孩子经常因玩虫子遭遇批评。

  • 9楼 绿山墙 2013-11-20

    七七的发言:

    跟小孩一起成长,这是我最赞同的一点!从小孩子的成长,大人似乎可以学得更多的东西:)

    P94:用较文学的角度来叙述,可以说是:因为人们无法自始即懂得完整观照自我,所以上帝才创造了孩子让人有机会回溯生命。在这个回溯的过程,有时候大人会不小心加入太多的期望或期待,以弥补自己当初欠缺的东西或未达成的愿望,而这很容易一不小心让孩子承受太多的压力,甚至让他们在大人期待的阴影2中长大,因此要随时提醒自己“放轻松,只要陪着孩子一起玩耍就好!”
    然后我们会发现很多早已经忘掉了的乐趣,比如说:蹲在墙脚看蚂蚁搬东西、打枕头仗、玩躲猫猫、玩一二三木头人等到,因为陪伴孩子,我们又重新看到单纯事物的美好。

    最不喜欢的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本书里,作者也分析了这一点,颇有同感!

    P97:这显然是把人生当成是一种竞争,比成绩好!比考试考得好!比赚钱多!我不认为人生是某种竞赛,我认为人生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目的。 若为某个目的而活,不仅对小孩子,就连大人都是一种伤害,养活小孩子很容易,要教育得当就相当花费心思了,肩上的担心子似乎更沉重了。
    的确,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少父母除了为孩子付出很多心力之外的,还有“都是为了他们好”的大帽子下,对孩子做了太多的限制与要求。(这点我们尤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

    P98:其实应该不必担心孩子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不要企图把他们塑造成什么样子。因为世界变化太迅速了,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的我们根本无从想象。既然我们无法教导他们现在不存在的东西,那么培养他们面对未来挑站的信心与能力,或许是家长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像在孩子的生命花园里会长出什么花草,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孕育土壤的生命力,让孩子在“爱与安全感”的环境中成长,就是“心灵土壤”拥有各种可能性的最重要基础了。
    的确,我们的任务只是帮助孩子高高兴兴地过日子,其他的,就随他们自己发展吧!(万岁,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父母也收获更多轻松与亲密关系)

    还有一段里岛谚语:“只要孩子们快乐,他们随时可以学会翩翩起舞、学会当医生、艺术家,或任何他们想做的事,因为他们已学会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从大脑的学习发展来看,研究也证明在快乐的状态下的学习才记得住、记得久、而且因为快乐才能有主动学习探索的可能,这种快乐且积极主动的生命态度,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一定会是杰出人员,对社会有贡献!

    更坚定了我的信心,快乐是一切的根源,轻松是我们的宣言!不要让孩子太累,不要让自己更累:)

  • 8楼 绿山墙 2013-11-20

    小猫虫虫的发言:

    这本书我当时是找添添妈妈借来看了看,没有做详细的记录,了解了一个大概,但是看完书后也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整理如下


    第一个问题: 我们小区有一个叫景景的小女孩,她跳舞、轮滑都非常棒,在公立小学的大班上学,家长没有让她参加什么陪优补习,让她积极的参加了学校的很多的活动,比如舞蹈比赛等活动。而公立小学里还是以做题、陪优为主,第一个时段会在每个班上选前几名来进行夺标,她一直也是班上前三左右,但由于这学期参加学校活动太多,成绩有了退步,于是这期夺标并没有她的名额,遇到小区另一小朋友问“景景,这次夺标为什么没有你啊??”景景脸一下红一下白。回家后景景立即跟妈妈要求要参加学校的培优班,因为选取夺标的孩子时考试的题目基本全是在培优的时候做过的题。

    这个在绿家我也问到过其余的妈妈。在这种以考试来评比和比较孩子的环境中,家长有独立的思想能考虑到时代变迁与全球化竞争,能够知道社会大环境的改变,知道与其拚命灌输孩子长大后可能会落伍的死知识,还不如了解他的潜质,培养他对生活热情,与主动求知的能力,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可是孩子们呢?孩子们的压力如何舒解?

    回家后我也在网上又订了这本书,由于这段时间有点小忙,也一直拖着没有交记录,抽时间重新慢慢的看了看书,在书上也找到了答案!
    我想,大人有压力,孩子也同样有压力,并不是我们告诉他们:“考不好没有关系。”他们就不会有压力,因为孩子还有来自同学、班上老师及社会氛围种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

    因为,在父母无法永远承担孩子现在和未来的压力的情况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找到舒解压力的管道,让他们心里有着活水源头,而大自然丰富的生命力正是舒解压力的一扇窗,培养孩子亲近大自然的习惯,可以让他们在困顿的时候有能力自己打开生命的结。

    管理者的养成,应该着重的是视野、包容力以及想像力和创意,然后是与人合作及协调能力,也就是所谓资源整合的能力。人生不是短跑,而是比耐力、比适应力的马拉松长跑,当我们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点时,反而会让孩子累死在起跑点上。{小巫观点一致}

    第二个问题: 我家孩子目前的问题是不懂得去倾听别人、主观意识很强,所以在交朋友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小的麻烦,往后的目标不但是要让孩子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对周遭环境与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以及规律且自制的习惯,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之外,最让我关心和着急的一点是让她懂得倾听别人、表达自己、善于与人沟通,能够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否则即使学历再优秀,但与人互动不良,一样会被淘汰,再未来的日子里我应该好好的引导她了吧:P 让她能够交上更多的好朋友,才不会让我觉得她那么的孤独。


    在孩子互动的时候应该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然后聆听他们发问。
    父母不必一定要知道答案,也不必告诉他们答案,只要热情的响应他们:“我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与找答案!”
    二、编故事,不要列举一大堆事实。
    科学在精神在于解释,给一个好的、合理的说法,而不只是单纯的事实堆积,所谓解释就是设法替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赋予意义,其实也就是编一个合理或好玩的故事。
    三、给孩子时间去想
    四、小心我们平常话的用语习惯。

    绿山墙的回复:

    小猫虫虫(丢丢妈)很认真呢,感觉意犹未竟,且待下回分解似的,期待呢。


    第一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长远的考虑和短期的效果,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家长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只是,我们考虑孩子的成绩,但不仅仅只看到成绩,荣誉,奖状这些,把目光放的更远些更广些。

    若是,其中有些冲突,孩子需要做出某些选择,比如牺牲自己的游乐时间,去参加培优班之类的,那我会告诉孩子,我的想法是什么,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分别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什么,至于如何选择,留给孩子。往往孩子比家长更清楚,哪些班是值得花时间的,哪些班就是个大忽悠。

    至于丢丢妈说的舒压方式,我认为很必要,不论孩子还是成人,都必须有自己的舒压方式,大自然,音乐,文学,哲学,渠道有很多,作为家长就是把这扇窗口给孩子打开,让他认识这个新世界。

    第二个问题,关于倾听和交往问题,丢丢妈很细致的作了笔记,社交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我认为是先天环境缺失的,所以,我在想我为什么做小书房时,有个理由就是,这里可以给孩子一个相对固定的有共同兴趣的小伙伴群体,这样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 7楼 绿山墙 2013-11-20

    喜闻书香的发言:

    很早就知道AB宝这一对双胞胎姐妹,看到这个书,毫不犹豫的买下来。阅读中常常能带给自己慧心的一笑:他们家没电视,我们家也没电视;他们家爸爸是某环保组织的志愿者,咱家妈妈也是某环保组织的志愿者;们独立的承担育女之责,享受天伦之乐,我们也这么快乐的付出并享受;


    他们对孩子浓浓的爱,陪孩子在大自然探寻的身影都跟我们的生活如此的相似,真是太有意思了!


    不知不觉沉浸书中,读的速度慢下来,要求和爸爸错开时间读,这样就可以有我们之间就可以更好的交流。读着读着,我们发现:对这本书的喜爱,已经不仅仅是刚才提及的相似,更多的是对这个家庭的欣赏:爸爸能在父亲、丈夫、医生、志愿者、作家等不同身份之间合理的取舍,找到的平衡点,妈妈能真正做好女超人该做的一切,全力支持家庭的成长,这已经不仅仅是因为浪漫可以承载了,作为家长,他们之间的分工、默契,自己不愿落后的学习和积累,不都是AB宝能开朗积极的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交的力量和源泉吗?特别欣赏这位爸爸的一个想法:“我觉得让孩子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对周遭环境与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以及规律且自制的习惯,这样的态度与素质,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武功心法。”培养好习惯形成积极的态度,这不正是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呢?


    书读完了,思考并没有停止。作为现代社会家长,如果你常常思考要将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那我建议你先看看这本书,让自己学会如何做父母,如果你已经积累了不少教育的观念,就建议你学学书中的爸妈,给孩子营造足够的空间,给与足够的爱、自由和关注,然后和孩子一起尝试一起坚持,一起享受成长的快乐!

  • 6楼 绿山墙 2013-11-20

    橙子的懒妈的发言:

    有幸参加了这次讨论会,真的非常幸运。基本我都是在听大家发析,有些细节部分精彩的展开式的讨论让我觉得比书上讲的还好,真是受益非浅。


    这本书提到的很多理念,亲近自然、亲子阅读等,恰是平时自己也很赞同,也在实践的,但看了这本书,发现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


    比如亲近自然,自认为从孩子几个月大就很重视了,各类公园、景点都常去的,看了书中P101页中的宝宝拿蛇图片,非常震憾,我终于明白了,我们以前那不算是真正的亲近大自然,思想解放的还不够。


    读完这本书时,觉得很有收获。比如关于孩子未来竞争力的问题。P25页提出的“台湾有部门提出的未来五大就业能力”有五条,我看得很仔细。面对将来孩子会有入学应试教育方面的压力,我不想盲从周围家长那样给报各种补习班,李伟文在这篇也指出了:有些知识是会淘汰的。所以人格的特质与生活习惯的培养,才是最重要。我觉得这二篇让有压力的家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绿山墙的回复:

    谢谢懒妈的分享,活动本身重在讨论交流,我们都在摸索,我们都是认真的妈妈,表扬自己一下。


    25页的内容我摘抄如下:
    “台湾有关部门根据时代变迁,提出未来五大就业能力:1.跨领域能力;2.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3.国际沟通能力;4.吸收新知与技术能力;5.人文关怀素养。
    未来在面对无穷无尽的知识,管理信息的能力:搜集处理分析及使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常说的创造力,并非一门可补习的技术,须植基于生活态度:兴趣广泛、善于反思、好奇、适度冒险、有毅力且乐在其中。”


    最后一句话说得真好,归根结底,总要融入到生活中去,态度最重要。楼上的楼上的楼上,呵呵,陇上杨(路转溪桥)也提到生活态度了,真的是这样,这本爸爸写的书,很多地方感觉就是自己心里想的,不过没有他想的那么清楚那么长远,实践上也要多多借鉴。

  • 5楼 绿山墙 2013-11-20

    陇上杨的发言:

    一直说要写感想的,被这事那事的搞耽误了!先自我批评一下!再来谈感想。


    从书里体会到是不但是一种育儿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现在生活压力大呀,“也许,就在我们忙碌的追求当中,自己的生活就没了”!有一患癌症的朋友跟我说,当她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后的第一天夜里,吃安眠药才能入睡。第二天很早就醒了,睡不着就到小区花园转转,突然间,她发现她看到的一切都是慢镜头,非常清晰,非常通透。她说,“我每天早出晚归,忙着生意,忙着赚钱,从来都没有注意到身边的一花一草是这么的美!生活是这么美,我不能把它弄丢了!”
    她在忙碌的生活中,丢了健康。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是不是也弄丢了好多东西,对父母的关怀,与自然的亲近,对社会的责任,与朋友的交流.....


    因为人们无法自始即懂得完整观照自我,所以上帝才创造了孩子让人有机会回溯生命


    回溯生命,我要放慢脚步,和孩子一起走进自然,那怕没有机会去名山大川,身边的一花一木都是自然的一份子;和孩子一起关心家庭的每个成员,那怕没有千金购买贵重的礼品,但那份爱是由心而出;和孩子一起走进社会,那怕这世道有太多的不公平,但我们也要勇敢面对......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保持一种积极的,浪漫优雅的,痛并快乐着的的生活态度,对我们对孩子也都是不错的选择吧!

  • 4楼 绿山墙 2013-11-20

    阿秋的发言:

    关于绿提到的第一点:
    很喜欢陪伴质量这个词!第一次知道还是看其他人的blog!尤其对于我们上班族的爸爸妈妈来说,就更是一个很好的安慰了!虽然我的时间不多,但是我只要是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陪他下棋、跟他讲故事,跟他聊他感兴趣的话题!创造一个共同的记忆!
    P168:陪伴孩子的重点不在时间长短,而在于质量。比如即便父母亲整天都在家,但若孩子躲在自己房间,或者全家一起看了整个晚上的电视、没有聊上几句话,这实在称不上陪伴。所谓陪伴,应该是能创造共同的回忆。因此,我们经常会与孩子一起做些什么事或者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在假日参加活动时,也尽可能全家一起出动!
    P98:所谓天下父母心,多少父母除了为孩子付出很多心力之外,还在“为了他们好”的大帽子下,对孩子做了很多的限制与要求。
    其实,应该不必担心孩子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不要企图把他们塑造成什么样子。因为世界变化太迅速了,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的我们根本就无从想像。既然我们无法教导他们现在不存在的东西,那么培养他们面对未来挑战的信心与能力,或许是家长现在唯一能做的。就像在孩子的生命花园里面会长出什么花草,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孕育土壤的生命力,让孩子在“爱与安全感“环境中长大,就是”心灵土壤“拥有各种可能姓的最重要基础了!
    的确,我们的任务只是帮助孩子们高高兴兴的过日子。其它的,就随他们自己发展吧!


    关于绿提到的第三点:
    P52:教养是不必花什么钱的。固然有钱可以采取有钱的作法,但是我相信只要花一点点心思去寻找社会上的免费资源,不花钱也能得到同样,甚至更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我这样的工薪族来说,钱赚的真的很有限!但是我接受自己的有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武汉多陪孩子去逛逛身边的公园呀、博物馆呀!这些地方可以经常去,让孩子仔细的去体会,去观察,善用身边的一切资源!
    P127的小字: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的快乐天堂。大自然理有着无限的奥妙只是,等着孩子来探索,大自然丰富的生命力可以感动孩子。建议家长,初期先参加民间团体举办的自然探索活动,等到稍有经验之后,就可以自己带着孩子去享受自然了。就近找住家附近的无名山径或溪流,没有嘈杂的人群,才能能真正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台湾因为山多溪流多,所以任何一个城镇附近一定很容易找到适合观察探索的溪谷或湿地。

     

    绿山墙的回复:

    马yoyo妈妈(阿秋)真认真,这本书是随身带着吧,书摘做了不少呢。
    就近找住家附近的无名山径或溪流,没有嘈杂的人群,才能能真正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
    很同意这点,附近的公园,小山,学校和小区的绿地,等等,都可以是带孩子感受自然的好地方,只要放慢脚步,放松心情,打开耳朵,擦亮眼睛,敞开你的心胸,立马可以看到一个美丽新世界。
    想起那天还讨论到一点,未来的社会,孩子会面临什么样的环境?孩子需要的社会竞争力有哪些?李伟文给出了他的看法,这些是很值得探讨的,虽然看起来还很遥远,但是这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只有这个想法比较明确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才不会那么容易迷茫,面对选择时也会轻松些。

     

    阿秋的补充:

    对于那天的讨论,再补充两点:
    1、  对于孩子的提问:不一定要求自己多么博学,有时候可以采用巧妙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思考! 
    P94:到了AB宝上幼儿园,上小学时,就更有趣了,随着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一句接着一句追问“为什么?”,除了一定会把我们考倒之外,真的也让我们重新思索一些原本视为理所当然的现象,有些问题可以正经八百的回答,但是更多时候可以学着电影《蝴蝶》中小女孩与老爷爷之间的对答:
           “为什么鸡会下蛋?”
           “为了让蛋变成小鸡。”
           “为什么太阳会消失?”
           “为了装饰地球的另一边。”
           “为什么木头会在火里燃烧?”
           “是为了让我们像裹毛毯一样温暖。”
           “为什么我们的心会‘滴答’?”
           “因为雨会出‘淅沥’声。”
           “为什么天使会有翅膀?”
           “为了让我们相信有圣诞老人。”
    2、  我们做父母的不是百科全书,对于孩子的提问,不一定全不知道,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放松,不要焦虑,可以就告诉孩子:“妈妈<

  • 3楼 绿山墙 2013-11-20

    常曦妈的发言:

    听了七弦的介绍武汉站的这次读书沙龙。我也去看了〈教养可以这么浪漫〉。  
    P57   每个人都是当了父母之后,才开始学着做父母的,手忙脚乱是必然,同时面对三姑六婆的指导与养育秘籍,无所适从也是正常的,但是千万要记得台湾俗语提醒我们“一枝草一点露”,你怎么做,你做了多少,都关乎小孩的一生与未来。当父母的动作可以迅速有效率,但是心情一定要放轻松。
    P94   因为人们无法自始即懂得完整观照自我,所以上帝才创造了孩子让人有机会回溯生命。

    说得太好了。对于面对孩子时,时常焦虑、忽左忽右的我,这些话来的太及时了。
    时常提醒自己,“放轻松,只要陪着孩子一起玩耍就好!”
    人生中的其他时间也是如此,在这如此物欲的社会,放轻松,才能让我们浮躁的心得于平静。

     

    绿山墙的回复:

    多谢常曦妈的分享,实在是很喜欢这本书,而且给我不少实际可借鉴的经验。父母放松的心,就是孩子的巴学园。这是另一个论坛里常说的话,借此共勉。

  • 2楼 绿山墙 2013-11-20

    阿秋的发言: 

    87页:“父母是弓,孩子是自由的箭”的摘抄 
           “总是觉得教养不只是没有标准答案,即便是知道大致的方向,但是其中轻重的拿捏也是因人而异,就像是走在平衡杆上,在两端之间摆荡。比如说当孩子求助哭闹时,若是为了训练独立,长久不理会他的感受,孩子又会因此学的被动与沮丧;不过也不能孩子一哭就立刻满足他,专家说,要让孩子痛快的哭几下,让他知道得做点事才能得到所需要的东西。因此若总是在孩子肚子饿之前就喂饱他,这就是溺爱,反而无法让孩子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 
            
    “或许大部分父母太忙,没时间好好和孩子沟通,常常就是以‘我是为你好’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要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我自己是觉得,面对孩子与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时,我们其实不必用高压的态度“教”孩子,而是要去了解他们,引导他们。换句话说,少一些命令式的教训,多一点温暖的分享。” 
            “我们要区分陪伴与干涉是不一样的,孩子喜欢有人陪伴,但是讨厌别人干涉。若是父母在屡屡看不惯的心情下要强制孩子改变,不断的干涉,那么倘若干涉成功,孩子瑞然曲阜了,但这其实也同时养成他们”依赖“的习惯。 
             我常常以纪伯伦的《弓与箭》这篇诗来提醒自己: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们是“生命”的子女; 
               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以强加你的思想, 
               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给他身体的居所,却不可以禁锢他的灵魂, 
               因为他的灵魂将居于明日之屋。 

               你是一把弓,你的子女是生命的箭, 
               你可以尽力把它送向远方,却不能规定他的落点。” 
      
            纠正自己的一个错误观点:不要以为你给了孩子生命,他就是你的附庸,不要以为你给了孩子生活的保障,他就要对你惟命是从,呼来喝去!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学会尊重孩子,就像对待朋友一样,去理解他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陪伴他度过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阶段--童年!当自己心烦的时候,拒绝跟孩子沟通是不对的,看到孩子在高兴的玩,非要去破坏他的好心情也是不对的!似乎是要强迫他跟自己一起不开心才可以的!
           看了很多育儿书,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就是:告诉我们这些没有钱的父母,也可以把孩子养好,只要是付出我们的耐心和用心! 尽我所能,培养孩子!做不到的,泰然处之!
           虽然作者非常有钱,但是整本书没有炫耀他的有钱,也没有特别的表扬孩子有多优秀! 只是告诉我们,只要你用心,孩子一样可以养的好!

     

    七七的回复:

    哈哈,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

     

    绿山墙的回复:

    纪伯伦的这首诗我也很喜欢,不同的翻译:


    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出生
    但不是从你而來
    虽然在你身旁
    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
    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
    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
    你梦中也无法去到的明天

     

    皮皮猪妈的回复:

    恩,还没有

发表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所属站点
武汉小书房
活动成员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